Saturday, November 15, 2008

野兽与人


最近总是复习老片儿。这一次复习的是《秋日传奇》,第N次复习。

以前没注意到的一个问题跳出来,那就是,人兽一体。Tristan正是人与兽(熊)的结合。他的故事从他幼年与熊的邂逅开始,以他葬身熊腹结束。他与熊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切下熊爪,熊抓破他的肩头,人兽血液的混合,他放过枪口下的老熊,熊在他内心的咆哮,等等)。Tristan对熊的态度可以看做是他对命运的态度。从年幼时以为自己可以掌控命运的自信满满 (挑战代表着无上力量的熊、驯服野马等),到失去爱弟知道世界不是“一切尽在掌控中”,到最后连爱妻也失去,命运的奔腾如同不能驯服的野马,完全超出人的控制,Tristan终于不再借征服自然证明人的能力。他葬身熊腹,literarily成为熊的一部分,终于与代表最高法则的自然合二为一。Tristan有着人的外形,却有着兽的狂野。如果说《美女与野兽》中的野兽是“兽面人心”,《ratatouille(料理鼠王)》里的Skinner是“人身兽脑”,那么Tristan就是literarily的“人面兽心”。当然,这个“兽”做另讲,他的“兽性大发”不是非人性、无德行,而是反陈规烂习,挑战世俗权威,说得更通俗点,就是不按规矩出牌。

人与野兽之分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重要的一环。人从以为自己是野兽的后代(狼图腾、熊图腾等)到人将自己与野兽分开、进而睥倪自然、驯服自然、驾凌于其之上,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然而人兽之间的等级之别却从此限定、不可更改。兽被放到一个低于人类的地位上,接受人这万物之灵的统辖。但就像Stallybrass and White说过的一样,这种socially的high和low之间的分割不是绝对的,而是mutually constituted的。人类不断将自己与兽类分开的行为,恰恰是人类自我身份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就是,“高级”无法脱离“低级”而成为高级。想想我们自己的例子,早上起不来,父母会说我们是小懒猪,为了不背负“猪”的臭名,我们只好一边打着哈欠一边懒洋洋地挣扎着跳下床!我们讨厌一个人的时候经常把他(她)比喻成狗,英语里的bitch原意就是母狗,幸运的人是"lucky dog", 汉奸是“狗腿子”,骂人话里有“狗东西”,形容一个人丧心病狂是“疯狗”,阿谀奉承之徒是“哈巴狗”,帮凶是“走狗”。更有以动物社会隐喻人类社会的,比如《动物庄园》,以动物性隐喻人性的,比如《动物凶猛》(已有学者撰文提出,“王朔/姜文的《动物凶猛》/《阳光》就是我们当下的文明中所产生的狼人自叙的病史”)。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研究案例中更不乏将精神病症冠以动物名称的做法,比如“鼠人”,“狼人”。这个名称不是随便抓来的,而是从整个人类象征体系的符号群中挑选出来的。既非人、也非兽,而是介于人兽、黑白、蛮荒与文明、高级与低级之间,这些不能被两分法的人类概念所概括的灰色地带(ambiguity),按Mary Douglas 的说法,叫做matters out of place,往往被认为是危险的,不可捉摸的,因此应该尽量避免或者绳之以法的。当今中国城市里数以千万计的民工,也属于这个范畴,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工人,既不属于农村,也不属于城市。如此庞大的一个人群,高度流动,弹性极大,却没有一部有效的法律来address这个人群的福利与权利。他们同时可见又不可见,不属于任何一个社会范畴,就连民工这个概念也包孕着无数的多样性。政府会把这个人群当做对社会秩序极大的威胁和挑战毫不奇怪,何况还有中国曾经严密的户口制度的推波助澜!

说远了说远了。怎么就从美男Tristan说到民工了呢?还是说帅哥吧!Tristan这个名字让人想起遥远的celtic传奇,Tristan and Isolde. 在这个最早出现于12世纪的传奇故事里,Tristan是阿瑟王的圆桌骑士之一,奉命赴爱尔兰将Isolde带回英格兰,嫁给他的叔叔阿瑟王(有的版本说是Mark王)。可是在回来的旅途中,两人却陷入热恋,而后长时间地在底下继续他们的恋情。这个堪称不伦之恋的骑士美人故事被魏格纳编为歌剧,从此广为流传。在传说中因误服情药而相爱的两人被魏格纳编为原本就郎情妾意,情药只是催化剂,据说更符合现代人的爱情观。我没有统计过,但猜测以此为蓝本拍摄的电影应该不在少数--好莱坞就好这一口不是?

Brad Pitt的Tristan取名为Tristan显然是有深意的,似乎是在影射这个著名的爱情故事,连剧中其他人物的名字也与历史上的传奇颇为类似。比如Tristan的母亲名叫Isabel,与传奇中Tristan的母亲同名(Isabelle)。而Tristan的妻子、印第安人与白人的女儿也叫Isabel。电影中甚至引用了这个传奇故事。在Suzzannah与William因为寂寞而加入Isabel家的晚餐时,Isabel提到她将来要嫁给Tristan,Suzzane开她玩笑说,Tristan的妻子是Isolde。这一切真令人浮想联翩。到底做这样的影射深意何在?也许,Tristan终生寻找的就是他从童年就缺失的母爱,但当他终于在Isabel Two那里找到时,却注定要失去,如同Tristan与Isolde的爱情......对此我还需要做点功课,先撂这儿吧。

(累了,想起来再写吧。。。)











Tuesday, November 11, 2008

Secretary


这是一部让我惊喜的片子。从一开始没怎么抱希望到后来越看越放不下,仿佛倒嚼甘蔗,渐入佳境。这年头,好剧本已经很少见了,剧本也好,表演更佳,看完还能让人回味一番,这不是好片儿是什么?我给五星。

本片的情节是围绕虐恋展开的,但主题却不是"色情片"、"性"、或者变态的性。电影的主题是爱。

其实电影里的虐恋应该被当做个隐喻,就像Lord of The Ring里的那个ring一样,可以代替任何别的不为世俗所容的成见,比如同性恋、肥胖、残疾,甚至种族、社会地位,等等。这个故事也并不单纯是讲一个受虐倾向的女人如何遇到一个有施虐倾向的男人,而是在讲一个自我寻找、自我接受、爱自己的故事。

其实Lee和Edward从一开始就“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 但因为不能接受自己有“不正常”的性行为,他们(特别是Edward)一直在磁铁一样的吸引与自我否定之间游离,直到最后Lee做出那个惨烈的举动,彻彻底底地证明了她的爱。其实相比起来Lee,Edward是更痛苦的那一个,因为他比Lee更加不接受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的需要,所以他的挣扎也要来得更猛烈、更具有摧毁力。但他是多么幸运啊,他遇到的不是别人,是Lee!这个不光从生理上了解他、更从灵魂上了解他的女人!Edward让Lee从此扔掉了她的针药包,Lee更让Edward获得了再生,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找回了一直被压抑被曲解的自己。她之前那么多黑色岁月里留在身上的的伤痕,从此每一个都有了意义。这些伤疤,每一个都是她在灵魂上走向Edward、也是最终幸福的脚印。

爱不一定是温情脉脉、温柔如水的。爱也可以是暴力、是伤痕,只要爱中的两个人两情相悦。人的感情和需求是多么的不同,有些我们认为是好的,从而提倡,有些我们认为是坏的,从而抑制。但谁知道呢?被认为是坏的也有可能藏有无穷的魅力,甚至其内核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爱。

这部电影让我颇有微词的有两处--

其一是对性别角色的建构。很简单,如果受虐的是Edward,施虐的是Lee,这部电影还能大行其市吗?我甚至怀疑,有男演员愿意出演受虐的情人吗?Edward兼有性意义上和现实(电影现实)意义上的双重施虐角色,因为他既是施虐方,又是Lee的老板。而Lee在两个方面都毫无条件地满足他。他对Lee的控制不光是身体的,更是灵魂的。Lee连一顿饭吃几颗豌豆都听从他,连这种听从都变成了性感的交流。这样说来,我似乎和那个给Lee端去一堆女权书籍的家伙差不多了,呵呵。可是,对电影的批评和对Lee的批评是两回事。Lee尽情地服从她的Edward主人好了,我尊重她的选择。但对于电影让女性处于受虐地位的角色安排,我是不那么满意的。

其二,是当Lee在结婚当天的落跑。这个已经被用烂到不能再烂的好莱坞桥段又被用了一次,除了显得它烂、显出编剧的捉襟见肘、江郎才尽,还有什么用处呢?!剥去虐恋这层皮和自我接受的喻示,整部电影与普通好莱坞灰姑娘故事也并无太大不同,特别是同茱莉亚萝卜籽的什么落定山啊,美丽俏佳人啊,大同小异。所以说啊,电影最重要的是那个点子,你哪怕浑身都是废铜烂铁、一定要有一点、哪怕一丁点像钻石一样闪光的东西!

如果我来编剧,我就。。。(先搁这儿,待我想来。。。)

最后要大力夸奖女主演Maggie Gyllenhaal的出色表演!她并不算漂亮,瘦得皮包骨头,但她演活了Lee,就好像和Lee合二为一了。我甚至怀疑生活里的她是不是也有点受虐倾向(可见她演得有多成功)。她不是在表演,她是在和女主角一起享受爱的滋润。剧中大段对心理刻画入微的情境,非常微妙难以捉摸,而她却能把层层叠叠的情愫一丝不苟一丝不乱地全部呈现出来。特别是她与Edward之间互相捉迷的大段对白,她都能把握分寸,不温不火,实在太难得了!相形之下,扮演Edward的演员就见绌了,虽然他长得是挺迷人的。

还有啊,这部电影的中文名谁翻的?拉出去tjj!风流老板俏秘书,好莱坞烂片看多了的典型后遗症!

Sunday, November 2, 2008

找到感觉

这次写paper的历程(还没完成),是我从开始英文写作以来最艰难但却是收获最大的一次。我觉得神真的太神奇太伟大了,他好像从一开始就知道我会走过一条什么样的路,于是就安排了那些障碍,让我绕了好多路不得其法,却在最低谷的瞬间顿悟到整个事情的真谛,然后,哗啦一下就柳暗花明,一路绿灯。他甚至连每一块垫脚石都给我铺好了。比如说某本书,是跟写论文完全不相干的情况下知道的,却在我黔驴技穷的当儿被想起来了,拿出来一读,嘿,用在论文上不偏不倚刚刚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如此精密而神奇的设计,如同钟表的内部,丝毫不差!回头想想那些迂回无解的看似没有出路的挣扎,却又必不可少。因为没有它们,凭我这人的头脑,就不能有后来的领悟。主啊,除了这个造物主,难道还有别的什么具有这样的伟力吗?